垃圾分类创业鼓起 青年景主力军(一)
垃圾分类这件事儿,是不是只能带火“分类垃圾桶”生产商?年轻人还有没有机会在垃圾分类的大趋势中分一杯羹?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记者近日采访发现,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创业项目正在青年人群中鼓起。年轻人瞄准了一个个“细分市场”,并从中找到值得自己付诸尽力的新方向。哈佛硕士的新挑选——教会市民垃圾分类“垃圾分类最直接的好处,就是小区洁净了。以现在15天堆起一个金茂大厦(高420.5米)的垃圾堆积速度,明年上海就快装不下这些垃圾了。”在上海的一些居民小区里,市民们常常能在垃圾桶旁见到一个装扮朴素、操着一口流利上海话的姑娘在宣讲垃圾分类的小常识。“阿姨妈妈们”不知道的是,眼前这个看上去与居委会干部差别不大的上海女孩,是顶尖学府——哈佛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。一年多时刻,她跑遍了上海的88个小区,手把手教居民垃圾分类。从一个生活闲适的公务员,到辞去工作专注户外运动的“行者”,再到陪着老公去哈佛读书,“一不小心”也拿到了哈佛毕业证书的硕士,周春的“10年芳华”,让很多人艳羡,她也一步一步与结缘。2018年,在上海试行垃圾分类的契机下,她开始了新的方案——辅导垃圾分类项目。虽然这个项目目前盈余状况不理想,收入连普通白领的水平都达不到,但周春说:“是为了咱们的寓居环境,也是为了子孙后代,是咱们的初心。”
1984年出世的周春老家在上海浦东乡村,间隔上海大的垃圾填埋场——老港镇填埋场不远。幼时见到的“大片的垃圾堆”令她印象最深,“家旁边的斜坡被其他地方偷倒来的生活垃圾简直填平,垃圾会集焚烧时会有难闻的气味。”儿时的周春,有时甚至会在垃圾堆里翻翻找找,玩得很开心。一次在澳大利亚的游览中,周春看到沿途有许多生态厕所,不用水冲,而是用谷壳掩盖。这种做法,不只能够掩盖滋味,还能帮助发酵堆肥,堆肥箱放满之后由直升机运走,最终还田。理念令周春大开眼界。
2016年从美国学成回国后,她做了两年多有机农产品创业,公司获得了两轮融资。但两年后误打误撞,她改行做起了垃圾分类。有一次,她去上海长宁区某大街一家居委会拜访,一个居委会对周春开玩笑说:“卖有机农产品还不如来帮我做垃圾分类。”2018年9月,她接下了个垃圾分类项目:帮一家老小区定制垃圾分类实施方案,训练志愿者,并推进方案执行。她面临的,是一个始建于1950时代的老旧小区,高空抛物、垃圾乱扔、物业推诿等问题不断。甚至有单个不愿意分类的居民,斗气直接把垃圾甩在居委会门口或许工作人员办公桌上。面临这些状况,周春和志愿者都逐个耐心劝慰,事必躬亲帮忙。一个月后,那些反对声最剧烈的居民,成了小区里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几位。
中国青年报·中国青年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:中国青年报
来源:中国青年报